货号:1008-0546 (2012) 12-0044-02 CLC分类号:G632.41 文档识别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2.020
“要教简单的天文地球原理,比如表演杂技,孩子们乐于知道。要教古今杂事,比如说鼓词,孩子们乐于听。”
——梁启超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 《化学课程标准》中也多次提到“情境”一词:“创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创设学生自主活动和自主学习的情境”。主动探究”等,从多角度阐述了“情境教学”在新课程现代教学理念中的重要性。课堂情境创设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的心理特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与某一事件有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它产生积极的反应,具有主动探究的心理作用,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在时间和空间有限的课堂上设置场景组织教学时应该注意什么?通过专家同事的指导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1。良好的教学环境应该是积极阳光的
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的情感价值,变枯燥为兴趣。然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印象,增强课堂“情境”的所谓“震撼”效果,一些教师习惯于从“化学”入手。中毒”和“环境污染”。 、“化学武器”等事件。
【案例1】一位老师这样介绍《海水中浓缩元素——氯》课程:“据南通网报道,2011年8日晚8点左右,南通开发区江山发生氯气泄漏农化氯碱分厂,事故造成厂区周边大量员工及附近居民中毒。记者在现场看到,空气中漂浮着黄色烟雾状气体,闻到了刺鼻的气味。消防队员使用高压水枪和碱液喷射,在50米外形成两道水幕。钢罐和漂浮在空气中的氯气被液碱稀释和中和……”并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和学习来分析氯气的性质。
【案例2】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这样介绍“硫酸”:“据新华社报道:2003年1月29日至2月23日,机械与自动化系四年级学生刘海洋清华大学电气工程系先后将北京动物园的五只熊用浓硫酸烧伤两次,其中一只黑熊失明,场面惨不忍睹……”并要求学生通过探索分析硫酸的性质和学习。整个课堂的探究学习都围绕着这个事件展开。
客观地说,这两堂课的情景创作非常贴近现实生活和书本知识,化无聊为兴趣,也帮助学生加强对氯(硫酸)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但如果对每种物质的学习都从“化学事件”开始,就很容易将学生头脑中建立的化学知识和理论与“毒”联系起来,导致学生看到化学物质就产生恐惧感。恐惧,对化学物质的了解产生了一种“远远看得到却不能把玩”的感觉。这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和世界观,不符合课程标准“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良好的教学情境应该是积极的、阳光的。许多与化学相关的新闻报道、科研成果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现实都是我们营造课堂场景的素材。但我们在使用这些材料时应该有选择性,而不是乱“用”。注重积极、正面、阳光的材料。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时,应从积极的角度引导学生,创设更多化学有益于人类的情景,培养学生“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的正确化学观,让学生对化学物质产生好感并愿意这样做。亲近化学物质,愿意学习化学课程,愿意为化工行业服务。
2。良好的教学情境应该与核心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可以更轻松地掌握教学内容中的知识和技能,化抽象为形象。然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
【案例3】一位老师在讲授“氨”时,先用“F. Haber简介、纯碱工业、硝酸工业简介”的视频介绍课堂,接着是“F. Haber”介绍,纯碱工业、硝酸工业”视频+物理性质,其次是“哈伯(F. Haber)介绍,纯碱工业、硝酸工业”视频+化学性质,第三是“F.哈伯(F. Haber)介绍,纯碱工业、硝酸工业”视频+氨的用途,最后是视频“F. Haber简介、纯碱工业、硝酸工业”+课堂总结。
这堂课导入部分的场景设计还是成功的。该视频用于讲解氨的合成以及氨在生活和生产领域的重要用途。它将抽象转化为图像,帮助学生了解氨的特性和用途。但后来的设计却乏善可陈。尽管有小组实验等学生进行定性探究的活动,但相同的视频充斥着整个教室。这些场景并没有密切关注核心知识。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原本良好的局面价值大打折扣。
良好的教学情境应紧扣主题,紧扣核心教学内容,并应具有整体性。它不仅仅是用来说明某些观点,它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和环境。 “情景”的创设要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形成学习技能。不应该只是形式上的追求,不应该只是表面的兴奋,更不能干扰、甚至削弱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任何追求表面形式的情境都是“伪情境”。
3。好的教学情境应该是能让学生出现问题的情境
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有效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过程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然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为了凸显新课程强调的探究性学习,过于随意地创设探究情境。
【案例4】一位老师在教授《苯》时,将班上47名学生分成6组。每组有一套球棒模型:包括6个碳原子球和6个氢原子球。 ,一些可以代表化学键的金属短棒,以及甲烷和乙烯的球棒模型。要求学生观察和比较甲烷和乙烯的球棒模型,讨论和分析碳原子的成键规律,探索苯的结构。并自己组装苯的球棒模型......
这似乎是一堂精心设计的探究课,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然而苯的结构是许多化学家花了很长时间研究的结论。这不是高中生在课堂上短短45分钟就能完成的。完全没有必要创造这样的场景。只会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良好的教学情境应该能够让学生产生问题、主动思考,避免浅薄、庸俗的情境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应该能够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并努力使这些问题成为指导这堂课的关键。创设的教学情境不宜太难,而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现实出发”,贴近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
总之,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场景,可以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有助于实现三维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探索新知识、发现新知识。知识的秘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
我们可以用生活经历来创造情景,用新闻报道来创造情景,用生活故事来创造情景,用化学实验来创造情景,用化学史料来创造情景等等。创建的教学场景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应具有生活化、普遍性的特点,并应能贯穿整个教学,使整个课堂围绕这个场景展开,教学任务得以展开。很容易实现。同时,教学场景的设置要合理,时间不宜过长,数量不宜过多。一切教学情境都要围绕“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来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