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会计信息失真处罚的探讨
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处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处理办法包括:对信息失真的企业,责令按照规定调整账目,补缴应缴税款,限期整改,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对严重违规的企业给予行政处罚。 《会计法》依法追究主要责任人员责任。 、取消其主要责任会计师的会计资格;对造成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责任的总经理、厂长、财务科长给予行政记过、行政警告、留党察看等处分;对涉案人员,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上述做法对于对歪曲会计信息、违法行为的企业、会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实施各种处罚和制裁是十分必要和恰当的。然而,仅仅通过事后的方式来防止新的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是不够的。会计信息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企业文化不是个人或个别企业管理机构所能创造和形成的。使用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业务目标和结果本质上是企业文化的腐败。对于那些出现过企业文化腐败的经济组织来说,限期整顿、调整内部财务管理方式,只能触及皮毛,难伤其筋骨。但他们的腐败文化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只会惩罚个人,个人有罪就会受到惩罚。以人取代经济组织的违法行为并不足以消除影响。同时应对企业实施经济制裁,使其补偿因会计信息失真而造成的社会成本。另外,如果一个企业能够产生大量的会计虚假信息,则是会计主体不到位的标志。法人主体故意干预会计主体的情况在我国一些公司组织中是普遍现象。企业发布的虚假信息越多,这种缺席、越位的情况就越严重。对缺席、越位造成损害的人员进行处罚并不能保证会计主体的正确定位。只要缺席的本质依然存在,新的主角就会重新出现,旧剧就会重演。因此,会计信息造假问题不能仅仅视为会计调整问题。在会计主体概念严格的企业中,会计调整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将企业的会计业务置于有组织的跨厂会计集体的监督下,是一种社会监督方式,既可以剥离法人主体、侵犯会计主体,又可以保证会计主体与企业经营的密切沟通。

2. 关于会计主体

                                                                                                                                      预防和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主要集中在两个管理策略上。一是积极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和社会环境,保证会计科目到位;二是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培养,提高职能水平,提高会计服务质量,有效防止法人主体越位。

的 体 ​​体 会计主体不健全归根到底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是企业越位的结果。从抽象关系上看,会计主体与企业主体的职能是一致的,都是完成企业的再生产运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主体最关心的是企业的经济活动能力和创造利润的能力。财务成果是企业活力的基本内容之一,财务成果的表达必须通过会计活动来完成。因此,在对会计基本概念的理解上,会计主体和经营主体有着完全一致的认识,这使得会计主体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与经营主体的意志保持一致。但两者经济管理关系的差异往往会造成管理工作的冲突,特别是管理规则不同而引发的冲突,使得会计主体难以到位。会计主体必须严格遵守国家会计法规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般经济规律来完成会计工作,具体体现在会计确认和计量两个方面;在财务管理方面,企业实体必须遵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确定的各项规定。规则。会计主体遵循的管理规则是强制性的、法定的、规范性的,而企业主体遵循的管理规则是制度化的、灵活的、协商性的。以会计规则为例,同一个会计规则被两个主体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计原则和规则是对会计主体的规定和命令,而会计主体关心的是会计对象的科学性。 ,及时、准确地反映在账本上;企业实体关心的是如何平衡公司的债权和债务关系,如何保护公司的经济地位,如何处理公司、国家、个人的经济利益。会计主体注重科学的会计方法,建立了一套以账户结构、核算方法、汇总方法为内容的独立的会计程序;企业主体注重企业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利润最大化是其最终的管理目标。

主计 为保证会计主体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定位,首要任务是实施管理制度的更新和改造。董事制度、注册会计师制度都是可行的办法。 《会计法》强调企业高管与会计师在执业上的关系是遵守法律、保护法律、业务执行与遵守法律的关系,为保证企业高管人员的独立法律地位提供了法律保障。会计实体。其次,对会计主体从业人员要建立合理的主体定位标准。包括心理定位标准、素质定位标准、环境定位标准和职业定位标准。心理定位是指会计主体思想上的稳定性和优越性,即会计主体定位的心理平衡。高效率、高质量的会计学科实践活动意味着知识、文化、技能的高速交流和融合,这是会计的关键。主体稳定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能和职能的基本条件。从事会计主体的个人不能只是能算账的机器,而是能掌握企业经济信息流通的“会计”。素质是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工作技能、道德水平的综合反映。每个人所接受的基础教育和再教育都是不同的,这必然会体现个人素质的差异。随着企业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多元化,必须对会计主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定位给予明确的概念和内涵条件。质量高低的区分体现在会计主体上,即不同的会计知识结构和不同层次的质量要求,对会计主体的资格或资质实施定期评估是保证质量定位的手段。当会计主体从业人员的职位相对固定时,他们总是处于特定的环境中。这必然导致会计主体的环境约束问题。环境直接取决于会计主体从业人员的自我定位。关系,会计主体必须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会计环境以及它与企业环境的区别。会计硕士和企业管理硕士是由各自的专业环境创建的。如果两个主体的环境结合起来的话,岗位互换的话,可能谁都无法履行自己的职责。因此,强调会计主体的环境定位是保证会计主体到位的充分条件。职业定位是指对会计从业人员职业性质的识别和定位。有人对职业定位的类型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职业定位包括技术定位、管理定位、创意定位、自由独立定位和安全定位五种基本类型。这些分类本质上并不是职业好坏,而是职业标准的划分。会计职业应以技术为主,管理、安全为辅。职业。作为一门技术性学科,从业者对会计技能和技术的实践意愿强烈,并寄希望于继续学习会计专业;作为管理主体,他们具有良好的会计分析能力、会计监控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等管理素质,以及对所从事的会计职业有长期稳定和安全的心态。总之,要保证会计主体定位,首先要明确会计主体定位的基本标准。这是选择会计主体从业人员的标准。

计3.关于会计行为合理化的标准体系

会计信息的基本属性是什么?这是研究会计行为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如果信息来自于客观事物的自然表达,那么这个表达就是客观事物的真实表征。例如,天气状况信息的自然表达、物质运动信息的自然表达,都是对客观事物的表征。真实表现。会计信息并不完全是会计对象的真实表达。以企业的收入和资产为例。它们是企业经济活动所依赖的对象,也是会计行为所应当反映的会计对象。然而,收入的确定和确定资产的计量需要通过会计人员的脑力劳动来表达,这在会计对象和会计信息之间架起了一个人的行为过程。人类行为在会计信息能否真实表达会计对象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能力差异。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环境下,表达会计对象状态信息的能力是不同的。不同之处。因此,关于会计信息为会计对象提供的价值表达和服务的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论。这场辩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会计工作本质的机会。作为会计主体,至少应该用真实的行为来表达和服务会计对象。事实上,企业中存在的各种物流虽然都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但其价值必须通过人的脑力劳动来体现。会计对象的价值面应该是真实的,而价值面的描述目前只能通过会计信息来表达,并通过会计信息传达给会计服务对象。这使人们了解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本质。对外表的理解完全受人类行为的控制。在会计信息失真被揭露之前,人们只能将所获得的会计信息理解为经济表象的价值。会计信息失真一旦暴露,人们将失去了解公司经济活动价值的机会,从而造成决策损失。
              如何保护会计信息免遭故意歪曲会计行为?这就要求产生和提供会计信息的渠道必须严格遵循一定的行为规则,即会计规则。我们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绝对真实,但如果会计信息是由不遵循会计规则的行为生成和提供的,那么会计信息肯定会严重失真。这至少是判断会计信息是否虚假的一个基本标准,也是提出对会计信息失真行为进行处罚的基本依据。在这里,我们将虚假会计信息和会计信息失真作为两个不同的对象进行讨论。事实上,有可能会计信息必须通过人脑的劳动产生,甚至可能因表达能力的缺陷而被扭曲。如果会计行为规范,即使信息失真,也只能根据会计规则来判定。究其原因,是不完善的会计规则导致了低能力的存在。在判断会计信息失真的性质时,需要区分会计信息错误是由于会计规则不完善造成的,还是由于不规范的人为行为造成的会计错误。信息失真。在既定的会计规则下,科学的识别方法在于研究和建立会计行为的合理化标准。实现会计行为合理化,是配合会计规则实施和会计管理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会计职能、防止会计信息因不当行为而失真、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本保证。

行 计 计 建立会计行为合理化的标准体系。首先需要从会计行为思想现代化、会计行为方法现代化、会计行为现代化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理论研究为背景,提出会计行为的法制化和组织化方案,并最终落实到会计行为目标的确定和界定中。会计行为合理化标准体系的基本原则是:会计行为必须以会计对象为基础,既能满足会计信息服务对象的需要,又能保证会计对象的合法权益的双向规范行为。会计科目本身。它必须是一种能够满足预测和决策需要的双向标准行为。 、预算、控制、核算、分析和评价各种会计职能;必须是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的经济规范行为;必须能够依法办事,严格执行国家经济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经济政策,注重会计准则的合法规范行为;以提供真实会计信息为己任,严格把握会计信息质量的有用性,必须是一种规范行为。应在新《会计法》的指导下,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现代的会计行为管理标准,营造完善的行为空间,运用合理的会计行为标准来管理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使管理者能够在会计行为实施过程中发现和揭露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会计差错和违规造成的经济损失,净化会计行为,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市场经济。 。